全球金融危机预警,我们还能不能买房?

搜狐焦点长治站 2020-03-20 11:30:3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对于购房者来说,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买房呢? 这里,我说两个观点和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最近很多购房者都在问,我尽量通俗一点把它给大家捋一捋。 美股在8天之内三次向下熔断10天之内四次向下熔断的历史性新闻,想必大家都知道。除了美股的崩盘之外,全球股市、原油、黄金、比特币也都

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对于购房者来说,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买房呢? 这里,我说两个观点和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最近很多购房者都在问,我尽量通俗一点把它给大家捋一捋。

美股在8天之内三次向下熔断10天之内四次向下熔断的历史性新闻,想必大家都知道。除了美股的崩盘之外,全球股市、原油、黄金、比特币也都全线失守。

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如任泽平、李迅雷等,都已经发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预警,甚至不排除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

美股之所以崩盘,主要有三个原因。

排名前列、是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包括美国;

第二、沙特和俄罗斯开始大打石油价格战,伤及美国;

第三、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超过十一年,泡沫严重。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是美股崩盘的“导火索”,那么美股自身市值超过GDP200%的严重泡沫化,才是股市大幅下挫的根本原因。无论特朗普如何甩锅,我们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想,美国股市崩就崩嘛,我大A股也经历过“股灾”啊,怎么就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预警了呢?

这是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人大部分的资产在房子里,而美国人大部分的资产在股市里。

美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长期维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以及股市长达11年的牛市,因此很多美国人把自己的养老金用来买股票,很多企业甚至加上杠杆来买股票。

因此,美股一旦崩盘,那就是血流成河的惨剧,很多人会失去保障,很多企业会破产。听上去,有一点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感觉。

而美国,既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较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自身难保,那么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出口贸易,必然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再加上疫情因素,实体经济休克,在世界各个国家呈现连锁反应,并由此上升为经济危机。

以上,就是经济学家们通过美股崩盘推演出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预警的基本逻辑。

但是,这跟我们买不买房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工厂,一旦发生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那么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最近A股随着美股“跌跌不休”,就是较好的例子。同时,在近期召开的高层会议上,也直接点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如果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即将来袭,那么中国这艘巨船也会迎来冲击,我们的经济增速可能会下降,很多企业或将倒闭,失业率也有可能上升。

而房价,本质上来说它就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体现。更何况,我们很容易联想到2008年那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房价确实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那么,对于购房者来说,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买房呢?这里,我说两个观点和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房价不会崩盘

据说,当今世界有三大泡沫:美国股市、中国楼市和日本债市。现在,美国股市已经率先崩盘,那么中国的楼市命运会如何呢?

我认为中国楼市不会崩盘,理由有3个:

1、中国楼市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体系。

首先,与美股的开放性不同,中国的楼市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体系,外国资本无法大规模购买中国的房地产,减少了集中抛售造成房价剧烈波动的可能;其次,美股受到疫情的冲击很明显,但房地产行业基本不受疫情的影响,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大家的买房和换房需求。第三,与美股的高杠杆不同,中国的楼市杠杆率并不高,一套首付至少三成,二套更是要求六七成,基本消弭了杠杆风险。

2、中国楼市从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严厉调控。

与美股从2008年连续上涨11年累积大量风险不同,中国的楼市从2008年开始,虽然房价也是一路攀升,但这11年中,我们至少大大小小调控了三轮,尤其是本轮调控,从2016年就开始了,且严厉程度堪称史上最强。限购、限贷、限售、限价,全方位无死角封杀了各种风险,大家细品。

3、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已经被ZF控盘。

与美股无法操控不同,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基本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指导,通过“有形的手”使其无法成为“脱缰野马”。首先,房地产较大的成本土地市场是一直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土地供应多少、起拍价高低、较低成交价、熔断价、溢价率区间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低不下去,也高不上天。其次,开发商修出来的房子,卖多少钱要由政府指导定价;什么时候开盘,开多少套,要由政府发放预售证;涨价不能超过多少,打折不能低于多少,统统都有规定。甚至,就连二手房,政府也可以通过对中介机构的管控,对不符合要求的房源进行下架处理,或不予备案。

由此可见,我们的高层特别是有先见之明的,当我们在经济层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的时候,对这场迟早到来的全球性危机,就已经做好了“防冲击”姿态,而作为中国经济“命门”的房地产,也早就金钟罩铁布衫加身,难伤分毫。

二、房价不会大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的房价短期内大幅下跌,但随着4万亿的出台和调控政策的转向,房价在2009年3月后开始V型反转,实现了大涨。如今,美联储降准降息,利率直接干到零,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疯狂放水,这对全球货币也是一次极大的冲击。

因为美联储相当于是世界的央行,美联储开动印钞机,那么全球的央行也势必跟进。此前,中国已经开始降准降息,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未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预期,降准降息势必还将继续(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同时货币、信贷、财政、税收等层面,也都会有所动作,目的就是保证市场流动性充裕,刺激经济回升。

这里面,当然有对房地产的利好。

印钞机开不开姑且不论,降准降息虽然主要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但客观上对房地产也是有利的,而这个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从货币、信贷、利率层面,对房地产的利好是不断累积的。

正因为如此,调控上对房地产会更加严防死守。

这就好像发大水一样,这个大水就是天量的货币,但这个货币不能进入房地产,至少不能超额进入房地产,而要流向铁公基、新基建、大消费、医疗卫生、军工、科研等领域,只有这些领域实现“越级”发育,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才能变得强劲持久,经济结构才能变得健康,同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在天量的货币和房地产之间,一定会竖起一道高高的堤坝。

从2月至今,很多地方政府的楼市政策都出现了一日游现象,包括2月21日河南驻马店“首付比例从30%降为20%”、3月3日广州“商服类项目不再限定销售对象”、3月12日陕西宝鸡“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3月15日济南“二星级以上绿建不限购”等等,均在24小时内被撤销或被约谈。

这说明什么问题?任何方便天量货币进入房地产的行为,都不被允许。

如果这道堤坝一旦被攻破,那么美国股市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楼市的明天,又或者我们将重蹈上世纪80年代日本楼市的覆辙。这是中央战略层面的考虑,容不得半点闪失。

而这注定与2008年不同,天量的流动性不会超额流入房地产,房价自然也就不会大幅上涨。

三、购房者能不能买房?

危机危机,有人是危,有人是机。

对于购房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你要分析这次可能发生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对你而言是危险还是机会。

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与餐饮、旅游、酒店、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有关,又或者从事与全球经济联系密切的外贸行业有关,那么这个时候你较好考虑“现金为王”,把“活下去”放在排名前列位,买房的事就可以缓缓。

但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不受疫情影响,也与全球经济没有太密切的联系,如铁公基、新基建、大消费、医疗卫生、军工等,甚至你就是个主播卖货的,那么只要是自住需求的,你都应该按需入市,积极买房。

对于投资型的购房者来说,如果你正好手里有大笔的现金,那么所谓危机其实往往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毕竟机会都是跌出来的。这时候,房地产对你来说,或许只是众多投资选择中的一项罢了。

四、最后,说一说国运。

任泽平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都提到国运,他认为中国的国运来了。对此,我十分认同。

首先,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中国在几年前就开始有预见的“防风险、去杠杆”,增强了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很大概率率先走出疫情和危机的影响,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

其次,在应对疫情这种需要“强政府”与“群众基础”的公共事务上,中国具有天然优势。从目前看,只要我们控制住境外输入疫情,那么我们将很快迎来明媚的春天。

第三,疫情让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了一座座孤岛,呈现出一种逆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较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天然就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我们抗风险水平较高,受影响最小。同时,鉴于中国的产能,我们还可以向全世界单向输出我们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甚至疫苗,换回各种高精尖的装备和技术,赢得世界各国人心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标准和体系。

这一次,中国或成较大赢家,可能将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声明:

1.本文及答复等全部内容仅为公众号运营者对相关问题的个人分析,旨在传达观点,交流意见,不作为指导、引导您进行相关投资、买卖的依据或风险担保。“楼市有风险,买卖需谨慎”。

2.文中所涉内容如有事实错误或涉嫌侵权的,请告知我们,我们将依法核实后处理。

来源:吴思竹

小助理有话说: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血拼成都楼市”公众号,如需了解更多成都楼市资讯,添加“小助理”微信(ID:CDfocus-C),备注“加群”,即可进入购房交流群答疑解惑撩助理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